细节的匮乏
本文由Human Brain生成,内容全为虚构,请仔细甄别。 对于哲学问题,我能想到的,一定有几百或几千年前的人早就说过了。 所以我写的这种文章毫无学术价值,只能作为笨人精神症状的记录。 真理?爱?共同体?财富?你对这些抽象的词语产生过怀疑么 作者很难只用一本厚书不放过任何细节地阐述一件事物,而且对读者来说,从头到尾读懂也是一种折磨;宣传者不会总是展现事件的全貌、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立场的部分报道,而且观众也没耐心读完又臭又长的报告… 总之,比起描述细节的话语,简短的话语更得人心。抽象的宏大叙事好处很多,它减轻了我们思考的负担、指引了人生的方向、凝聚了社会的共识。不过坏处是,有很多人(比如我)觉得自己脑子里抽象的东西太多、细节的东西太少,觉得自己脑海里重复的那一套话语和现实中的行为脱节,在注意到这一点后感到空虚和痛苦。 比如,在说“我要为科学进步做贡献”的时候,心里想的是什么呢?也许是一张迷雾缭绕的地图,我作为勇敢的探险者,从前人走过的道路行至深处,直至人迹罕至、荆棘丛生之地,然后再往前多走几步。可是,研究生活距这样的浪漫表达甚远。比如某人的研究生生活,先是上一些教材很厚且满篇都是大段推导的课程,同时日常在宿舍打打游戏,混吃等死。等课上完后,再到实验室里打杂。配料、封管、开管、测试、做PPT,维护仪器、采购耗材… 对几乎完全不理解的实验调调条件、重复实验、祈祷下次测出更强的信号——似乎抽象化能给一件事赋予魅力,但当你充分地和现实中的琐事打交道后,抽象的宏大叙事就开始滑稽起来。 找到几句抽象的话,把它们当作独到的理解、人生的意义、终极的答案,这只是一种生活模式——一种把话语当成自己的主人的模式。我曾期望如此生活能让自己安心,但实际上,对现实有一定抽象的话语会构筑一道美好的幻景,它与现实的对比增添了不安;而抽象到底的话不过是富有哲理的废话,对舒缓我的情绪毫无作用。 对唯物主义者来说,话语并非实体,无法在现实中成为庇护我们的港湾,它永远只是我们和现实打交道的手段。也许我真正匮乏的,并不是爱、金钱、博学、自由——那些在现代流行语中常见的人生彼岸。我觉得我真正匮乏的是那些用于联结现实的语言。我的五官和手足已经能让我看到、听到、闻到、触摸到现实,但我脑子里还有过剩的意识,对于我用我贫瘠的话语描绘的现实,它还不够满足,它还想要更细节、更深刻。